[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我的位置:华律网首页 > 法律咨询 > 浙江法律咨询 > 绍兴法律咨询 > 婚姻家庭法律咨询

推荐咨询

婚前父亲去世,婚后公证母亲放弃,全由我继承,算婚前还是婚后财产

136 ******** 浙江-绍兴 2021-07-11 08:23 婚姻家庭

详细描述(遇到的问题、发生经过、想要得到怎样的帮助):

婚前父亲去世,婚后公证母亲放弃,全由我继承,算婚前还是婚后财产

报告编号:NO.20210711*****

【问题分析】您好,您所提出的是关于 ***** 的问题...... ,【解决方案】***** 【具体操作】*****

查看完整报告
关于婚前父亲去世,婚后公证母亲放弃,全由我继承,算婚前还是婚后财产的律师回答 未到所面谈,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 咨询我

    韩玉霞 专职律师

    帮助人数:23140

    咨询电话:18257501276

    原先属于母亲的部分由于是婚后放弃的,很可能被认定为共同财产。

    回复于 2021.07.12 16:21

  • 咨询我

    黄利鑫

    帮助人数:2560

    咨询电话:15805852300

    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如果遗嘱中写明归一方所有,则是个人财产

    回复于 2021.07.11 08:28

  • 继续咨询

    咨询助手

    当前在线

    咨询助手提示访客:
    律师解答内容比较详细,但每个人的实际情况会有不同。 如需针对性的解答,请继续咨询我并描述自身情况,24小时在线。

没有符合您的答案?立即在线问律师

推荐: 浙江律师 绍兴律师 婚姻家庭律师 绍兴婚姻家庭律师

相关咨询
  • 易明月回复:
     

    您好!由于您的外婆还在世,所以您现在并没有享有继承权的权利,因此是谈不上放弃一说的,如果您需要走其他的途径以达到同样的效果,欢迎您继续与我沟通!

  •  

    您好,我是家理律师事务所易轶律师,家理律所专注婚姻家事法律服务。继承有两种办理方式诉讼继承和公证继承。 继承开始后,按照法定继承办理,有遗嘱的,按照遗嘱继承或者遗赠办理,有遗赠抚养协议的,按照协议办理。 在法定继承中,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一)第一顺序:配偶、父母、子女; (二)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 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 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养兄弟姐妹、有扶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 因婚姻家事问题涉及较多个人隐私,针对以上回复如果您还有其他疑问,可以直接联系或转为一对一咨询,会给您更详尽的解决建议。

  • 李文回复:
     

    你好,可以委托律师办理,或者你先继承了房产过户给你母亲

相关知识
  • 父亲去世母亲怎么继承财产

    法定继承10/05/2024 14:29:01更新

    父亲离世后,母亲有权按遗嘱或法定继承分配财产。若无遗嘱,则母亲作为第一顺位继承人,可同其他同序继承人(例如子女、祖父母)瓜分财产。若无其他顺位继承人或其主动声明放弃继承权,母亲将独享所有资产。接下来华律网小编整理了相关的一些知识,供大家参考一下,一起来看看内容吧。

  • 父亲去世母亲怎么继承财产

    法定继承03/29/2024 18:01:48更新

    父亲去世后,母亲可以通过法定继承或遗嘱继承的方式继承财产。如果父亲没有留下遗嘱,那么根据法定继承,母亲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可以与其他第一顺序继承人(如子女、父母)共同继承父亲的财产。更多相关内容和华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 母亲去世父亲再娶怎么继承

    法定继承08/19/2024 10:17:59更新

    首先要清晰划分出夫妻共有财产,明确属于母亲的个人财产部分;其次,对于上述所有属于母方的财产,法定继承人有权依法按同等顺序进行继承,即子女与父亲享有同等继承权;再次,依据法律规定,若无第一顺位继承人,则由第二顺位继承人继承;最后,同一顺位继承人继承遗产的份额应保持公平公正,同时对生活中存在特殊困难或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在遗产分配过程中应给予适当照顾。具体内容和华律网小...

  • 母亲去世父亲再娶怎么继承

    法定继承04/05/2024 13:16:48更新

    遗嘱继承或者法定继承。继承时,不需要考虑父亲的再娶情况,父亲的再婚妻子不参与遗产的分配。母亲生前立有遗嘱的,应当由遗嘱中指定的人继承遗产;未订立遗嘱的,应当按照法定继承,由母亲的配偶、子女和母亲的父母共同继承,继承之后,协商分割,协商不成的,由法院判决。和华律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 母亲去世父亲再婚子女能得到再婚前的存款吗

    民法类别12/17/2024 00:33:29更新

    2.若不幸父亲辞世,遗嘱将会成为支配遗产分配的首要指引,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遗嘱都不应忽视。倘若并无遗愿书的存在,那么根据法律规定,遗产便会按照法定继承方式进行处置。接下来华律网小编整理了相关的一些知识,供大家参考一下,一起来看看内容吧。

  • 父亲先于母亲去世,我还能继承父亲的遗产吗

    法定继承08/22/2024 12:40:59更新

    1.如果爸爸事先立了遗嘱,就按遗嘱来,这个比法律规定的要强!2.要是没留遗嘱或遗嘱没用,那就得照着法律来了:丈夫(妻子)、爸妈、自己这些亲人是第一顺序继承人,然后才轮到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这些亲戚。但如果第一顺序里有人,那第二顺序的人就不能再继承了。接下来华律网小编整理了相关的一些知识,供大家参考一下,一起来看看内容吧。

热门律师推荐
9小时前
近期帮助 1568144 人
出责任认定书需要双方到场吗

问题分析:一般情况下,出责任认定书并不一定需要双方同时到场。责任认定书的出具主要依据交通事故现场勘查、调查取证以及相关证据等。 如果双方能够配合交通警察的工作,积极提供相关信息和证据,即使一方未到场,交通警察也可以根据已掌握的情况进行责任认定。 然而,如果双方对事故责任存在较大争议,或者一方拒绝配合调查,可能会影响责任认定书的出具进度。在这种情况下,交通警察可能会通过其他方式进行调查取证,如询问证人、调取监控录像等,以确保责任认定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总之,虽然双方到场不是出责任认定书的必要条件,但双方的配合对于责任认定的顺利进行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双方对责任认定结果有异议,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申请复核。

11小时前
近期帮助 1568144 人
产假期间有绩效工资吗

问题分析:产假期间是否有绩效工资,通常需要根据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以及与劳动者的约定来确定。 一般情况下,如果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明确规定产假期间享有绩效工资,那么劳动者在产假期间应当享有相应的绩效工资。但如果规章制度中未提及产假期间的绩效工资事宜,或者明确规定产假期间不享受绩效工资,那么劳动者可能无法获得绩效工资。 此外,即使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规定产假期间有绩效工资,也需要考虑到劳动者在产假期间并未实际提供劳动这一因素。如果用人单位认为劳动者在产假期间并未对工作做出贡献,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酌情调整绩效工资的发放。 如果劳动者认为用人单位在产假期间未按照规定发放绩效工资,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者申请劳动仲裁,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0小时前
近期帮助 1568144 人
没到离职日期走了有工资吗

问题分析:一般情况下,即使员工未到离职日期就提前离职,用人单位也应当支付其相应的工资。 劳动者提供了劳动,用人单位就应当按照约定的工资标准支付劳动报酬。即使员工提前离职给用人单位造成了一定的损失,用人单位也可以通过合法的途径进行追偿,但不能以此为由拒绝支付工资。 然而,如果劳动者因自身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了重大损失,用人单位可以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劳动者赔偿损失。在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可能会在支付工资时扣除相应的赔偿金额。 此外,如果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中明确约定了提前离职的工资结算方式,那么应当按照约定执行。 总之,未到离职日期走了通常是有工资的,但具体情况还需根据实际的劳动法律关系和合同约定来确定。如果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工资纠纷,可以通过协商、调解、仲裁或诉讼等途径解决。

12小时前
近期帮助 1568144 人
员工离职必须要开离职证明吗

问题分析:员工离职通常需要开具离职证明。离职证明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关系的书面证明,对劳动者而言,它能证明其在职期间的工作经历和离职原因等重要信息,在后续求职、办理社保转移等事宜中具有重要作用。 从法律规定来看,《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虽未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必须开具离职证明,但在实际操作中,用人单位有义务为离职员工出具离职证明。若用人单位拒绝开具,可能会给离职员工带来诸多不便,如影响其新工作的入职、导致社保无法正常转移等。 同时,离职证明也有利于用人单位自身的管理和风险防范。它可以明确双方的劳动关系状态,避免因离职后可能产生的纠纷而承担不必要的法律责任。 总之,员工离职一般需要开具离职证明,这既是法律的要求,也是保障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

11小时前
近期帮助 1568144 人
离职的最后一天算工资吗

问题分析:一般情况下,离职的最后一天是算工资的。员工在离职时,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其实际工作天数支付工资报酬。离职的最后一天,员工仍为用人单位提供了劳动服务,理应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 然而,也存在一些特殊情况。如果离职手续办理过程中出现延误,导致最后一天实际上并未正常工作,或者用人单位与员工在劳动合同中有明确约定离职最后一天不计工资的条款,那么可能就不会计算该天的工资。 但通常来说,除非有特殊约定或明确的延误导致未工作,离职的最后一天是应被计入工资计算周期的,以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用人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的工资支付周期和标准,及时、足额地支付员工的工资。

6小时前
近期帮助 1568144 人
工资下个月发放算拖欠吗

问题分析:一般来说,工资应按照约定的时间足额发放。如果约定下个月发放工资,在没有特殊约定或不可抗力等导致延迟发放的情况下,下个月未按时发放则可能构成拖欠。 然而,具体是否构成拖欠不能仅以时间节点来简单判断。如果用人单位有合理的理由,如财务结算周期、银行转账流程等导致工资延迟发放,且在合理期限内发放,通常不视为拖欠。 但如果用人单位没有正当理由,超过约定发放时间仍未支付工资,就属于拖欠行为。劳动者有权要求用人单位及时支付工资,并可通过与用人单位协商、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等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总之,不能一概而论地认定下个月发放工资就一定算拖欠,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和具体情况来确定。

6小时前
近期帮助 1568144 人
什么是生育津贴?就是产假期间工资吗

问题分析:生育津贴并非简单等同于产假期间工资。生育津贴是国家法律规定对职业妇女因生育而离开工作岗位期间,给予的生活费用。 它的计算方式通常与职工所在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产假天数等因素相关。一般来说,生育津贴的数额等于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除以 30 天再乘以产假天数。 在实际情况中,生育津贴与产假期间工资的关系可能因地区规定和用人单位的政策而有所不同。有些地区规定,用人单位应按照职工产假前工资标准发放工资,生育津贴由社保基金支付给用人单位后,用人单位再将差额部分支付给职工;而有些地区则规定生育津贴直接支付给职工,职工无需再考虑与产假工资的差异。 总之,生育津贴是为保障女职工生育期间的生活而设立的一项制度,但具体的实施方式和与产假工资的关系需要根据当地的法律法规和用人单位的规定来确定。

12小时前
近期帮助 1568144 人
工厂员工离职需要提前一个月申请吗?

问题分析:一般情况下,工厂员工离职通常需要提前一个月申请。这是为了给工厂足够的时间来安排人员接替离职员工的工作,以避免对工厂的正常生产经营造成过大的影响。 然而,具体的离职申请时间规定可能因工厂的内部规章制度、劳动合同约定以及当地劳动法律法规的要求而有所不同。有些工厂可能有更短或更长的离职申请期限要求。 如果劳动合同中明确规定了离职需提前一个月申请,那么员工应当遵守合同约定。如果工厂的内部规章制度也有相同规定,员工同样应按照规章制度执行。 如果员工未按照规定提前申请离职而擅自离职,可能会给工厂带来一定的损失,如生产延误、招聘和培训新员工的成本等。工厂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要求员工承担相应的责任或赔偿损失。 总之,员工离职是否需要提前一个月申请,应根据具体的合同约定和工厂规定来确定。员工在离职前应与工厂进行沟通,了解相关规定和程序,以避免因离职手续不当而引发不必要的纠纷。

5小时前
近期帮助 1568144 人
小产假要扣工资吗

问题分析:一般情况下,小产假不应扣工资。女职工生育享受 98 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 15 天;难产的,应增加产假 15 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 1 个婴儿,可增加产假 15 天。女职工怀孕未满 4 个月流产的,享受 15 天产假;怀孕满 4 个月流产的,享受 42 天产假。 在产假期间,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正常出勤支付工资,不得克扣。这是基于法律对女职工生育权益的保障,以确保女职工在生育期间能够得到合理的经济支持,维持其生活水平。 如果用人单位在小产假期间扣工资,女职工可以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应得的工资。劳动监察部门会依法进行调查处理,维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 总之,小产假期间用人单位不得扣工资,女职工应了解自己的权益,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6小时前
近期帮助 1568144 人
公司规定提前两个月提离职合法吗

问题分析:公司规定提前两个月提离职在一般情况下是合法的。这给予了公司足够的时间来进行人员调配和工作交接,以避免因员工突然离职而对公司的正常运营造成过大影响。 从法律角度来看,只要公司的规定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且在员工入职时已明确告知员工,那么该规定就具有法律效力。例如,某些特殊行业或岗位可能由于工作的复杂性和专业性,需要较长时间的人员交接和培训,提前两个月提离职的规定就较为合理。 然而,如果公司规定提前两个月提离职明显不合理,例如与同行业普遍的离职规定相差过大,或者给员工造成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如要求员工支付高额的培训费用等),那么员工可以与公司协商修改该规定,或者在必要时通过劳动仲裁等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总之,公司规定提前两个月提离职是否合法,需要综合考虑公司的具体情况、行业特点以及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等因素。

  • “回答很详细,也很耐心,以后要是有需要的话,我还会咨询的,非常感谢”

    2020.12.15来自用户评价了

    李永东专职律师
  • “感谢”

    2020.12.15来自用户评价了

    信金国合伙人律师
  • “感谢您的帮助”

    2020.12.15来自用户评价了

    信金国合伙人律师
快速咨询在线专业律师 3分钟快速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