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More Web Proxy on the site http://driver.im/

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综合新闻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新闻办举行内蒙古系列蓝皮书新闻发布会

  12月31日上午,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新闻办举行内蒙古系列蓝皮书新闻发布会,邀请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党委委员、院长、研究员包银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娜仁其木格,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额尔敦乌日图,牧区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文明,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韩成福,公共管理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苏文,介绍情况并答记者问。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新闻办举行内蒙古系列蓝皮书新闻发布会发布词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党委委员、院长、研究员 包银山

  各位媒体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内蒙古系列蓝皮书”是由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组织院内外专家学者编写的年度系列智库成果,主要是聚焦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落实,围绕破解内蒙古高质量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设置选题,推出的具有原创性、前瞻性、开创性和实效性的智库理论研究成果。

  2024年,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紧扣服务于完成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组织编写《内蒙古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蓝皮书2023》项目,立项实施“内蒙古蓝皮书”专项5项课题,先后出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报告2024》等6部蓝皮书。其中,《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报告2024》已于今年9月20日发布。接下来要发布的是,“内蒙古蓝皮书”系列成果5部,分别是:《内蒙古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蓝皮书2023》《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24-2025》《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报告2024》《内蒙古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研究报告2024》《内蒙古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报告2024》。其中,《内蒙古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蓝皮书2023》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其他4部蓝皮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一、《内蒙古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蓝皮书2023》

  该报告由1个总报告、9个专题报告、12个盟市的区域报告和附录组成。“总报告”深入阐释了内蒙古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深刻内涵、重大意义、实现路径及主要成效;9个“专题报告”紧紧围绕、毫不偏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总结分析推进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及组织开展群众教育实践活动、打造区域文化品牌、弘扬“三北精神”、实施“三项计划”、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方面工作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12个盟市的“区域报告”是各盟市结合当地实际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部署要求的实践篇;附录是2023年内蒙古民族工作大事记。

  该书立足内蒙古实际,系统、全面反映了我区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思路举措与实践探索,为全区各族人民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开展各项工作,完成好两件大事,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二、《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24-2025)》

  报告由总报告、经济篇、社会篇和专题篇4部分组成,共收录24篇研究报告。报告遵循原创性、实证性和专业性的原则,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研究团队深入各盟市基层一线,开展宏观经济形势、产业经济、社会保障、就业形势、居民收入等方面的充分调研,运用科学方法和分析工具,形成一系列专题研究报告。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整体状况,提炼总结了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和时代特征,并聚焦经济社会领域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前瞻性、针对性的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为推进两件大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三、《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报告2024》

  该报告由总报告、专题报告、调研报告和大事件4个部分组成,共收录19篇研究报告。报告立足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这一“国之大者”,回顾和总结了21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生动实践和创新经验,系统介绍了我区在林业和草原生态保护修复、荒漠化沙化土地治理、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绿色转型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报告认为,内蒙古在促进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保障我国北方生态安全,乃至全国生态安全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四、《内蒙古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研究报告(2024)》

  该报告由总报告、分报告、专题篇、盟市篇、旗县篇等5部分组成,共收录18篇研究报告。该报告全面分析总结2023年度内蒙古农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报告认为内蒙古为国家粮食和重要农畜产品安全保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该报告提出了因地制宜发展农牧业新质生产力,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牧业劳动者,加快部署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的研究,积极探索高效农牧业生产组织方式等建议。报告建议,内蒙古应持续夯实内蒙古的国家“粮仓”“肉库”“奶罐”“绒都”地位,切实加强粮食和重要农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大力发展为农牧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高质量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有效破解当前农牧业在产业链上面临的发展难题,加快推进内蒙古从农牧业大区向农牧业强区的转变。

  五、《内蒙古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报告(2024)》

  该报告由总报告、评价篇、科技文化篇、社会保障篇、医疗卫生篇、基础教育篇、基础设施篇、环境保护篇等8部分组成,共收录21篇研究报告。该报告聚焦内蒙古基本公共服务的核心领域和重点问题,全面分析了2023年内蒙古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精准化方面取得的成就。报告建议,内蒙古要持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强各类基础设施建设等。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要继续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为各族群众创造完善的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

  以上就是我今天发布的内容。借这个机会,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和帮助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科研工作的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明天就是元旦了,在这里提前祝福大家新年快乐!

  谢谢大家!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新闻办举行内蒙古系列蓝皮书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记者:《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报告(2024)》聚焦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问题。请问,报告主要提出了哪些观点,未来该蓝皮书还会主要关注哪些问题?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牧区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文明:

  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之一,是内蒙古必须牢记的“国之大者”。所以,我们把今年的第一本《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蓝皮书》以《内蒙古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研究》为主题进行研讨。

  总体上看,今年的《生态文明建设蓝皮书》在回顾和总结了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实践历程,充分肯定了我区在保护草原、森林生态;治理荒漠化沙化土地;湿地保护和水土保持;整治环境污染;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促进绿色转型发展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认为内蒙古为促进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保障我国北方生态安全,乃至全国生态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报告也着重强调,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我区生态系统本底极其脆弱,任何不利于其正向演替的气候变化和人为行为都可能会导致前功尽弃,因此内蒙古生态保护和建设就像滚石上山,停不得,不能放松。

  报告认为,就目前而言,内蒙古必须面对生态建设历史欠账较多、生态退化依然严重的现实。同时,在产业结构上虽然不断推进绿色转型升级,但倚能倚重的传统结构短期内难以完全转变。另外,我区在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但就目前而言,水资源短缺和水资源浪费的矛盾依然存在。我们也注意到前两天刚结束的自治区第十一届九次全会把节水行动列入到自治区2025年“六个行动”之中,强调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和居民用水全面节约。

  根据以上分析,报告中也提出了一些建议,比如对生态区情的准确把握,对重大战略定位的系统梳理上下功夫,解决好顶层设计与地方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比如坚决贯彻总书记提出的“四水四定”原则,保持以水定绿的底线思维,强调不仅在生产发展、生活改善中,在生态建设中也要强调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问题;比如,充分认识经济、社会、生态系统的复合性、彼此依存、相互促进的规律,做到综合性生态系统的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再比如深入挖掘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性生态系统本身拥有的资源优势,以及地域性生态文化优势,探索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多重路径,发挥生态文化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等,不断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下一步我们会紧紧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聚焦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内容,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良好生态环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等重要领域,每年安排一个主题,以总报告、专题报告、调研报告、地区报告、案例分享等不同形式,争取能够全面系统反应全区层面上,甚至各盟市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实践路径和策略选择、区内外比较和经验借鉴、风险挑战和应对措施,以及指标体系和效果评估等内容。还希望能够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

  央广网记者:请根据《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24-2025》介绍内蒙古自治区2024经济运行有哪些亮点和积极的变化,还想请问对明年的前景是如何看的?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额尔敦乌日图:

  2024年以来,全区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三次产业发展不断推进、三大需求有效释放,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列全国第一方阵。 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787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99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位于全国31个省区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第4位。三次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5.3%、7.5%和4.4%。第一、二产业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和2.1个百分点。

  1-10月,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11.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第二位。三次产业投资同比增长分别66.1%,11.5%和6.0%。同期,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05.3亿元,同比增长3.6%,高于全国0.1个百分点。1-10月,内蒙古进出口总值(海关进出口总值)1711.2亿元,增长12%。

  今年,新兴工业,现代煤化工产业和稀土产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产业的稳步发展,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5年,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等有利条件不会改变。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2025年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要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在这些增量政策的加力推出和存量政策的效应下,积极因素累积增多,市场信心会明显提振,全国经济会稳定向好。

  同时,内蒙古在今年的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明年要实施“重大项目谋划行动”“助企行动”“就业促进行动”“区域合作深化行动”等“六大行动”。我们也有信心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六大行动”的指引下,内蒙古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打造具有内蒙古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新型消费,助企纾困 ,加快工业发展向创新驱动型转化,加快融入国内大市场步伐,深化全领域全方位开放,构建开放新格局。2025年,内蒙古创新路进中游的经济基础会进一步夯实,步伐会更加坚定。

  内蒙古日报记者:请根据《内蒙古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报告(2024)》,谈谈今后内蒙古基本基本公共服务发展重点应该聚焦在哪些方面?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公共管理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苏文: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水平,为各族群众创造了良好地共居共学、共建共享以及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并围绕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作出全面部署。

  内蒙古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在推动基本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中应重点聚焦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差距,重点补齐农村牧区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加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一体设计,加大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倾斜,完善城市优质公共服务资源辐射农村牧区配套政策。如创新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基础教育共同体”等模式,进一步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基层。增强偏远农村牧区流动服务能力,打造偏远农村牧区基本公共服务圈。二是强化基本公共服务要素支撑,重点是完善财力保障制度。夯实各级人民政府主体责任,优先保障基本公共服务财力需求,推动建立可持续的投入保障长效机制,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和财力增长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保障制度和增长机制。全面落实支持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财政支持政策及动态调整机制,健全异地结算、钱随人走等机制,促进有条件的农牧业转移人口放心落户,保障其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公共服务。三是优化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重点提升供给效率。在就业、分配、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等各领域,精准识别不同区域、人群、年龄对基本公共服务的多层次和多样化需求,使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符合群众实际需求,提高供需匹配度,实现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的转变。同时,探索公共服务智治路径,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数字治理、技术赋能等方式,精准匹配基本公共服务资源,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就业社保、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领域的普及应用,推动基本公共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优化服务供给流程、有效衔接基本公共服务供需两侧。

  内蒙古法制报记者:《内蒙古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蓝皮书(2023)》时代价值有哪些?对下一步研究有哪些启示?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娜仁其木格:

  《内蒙古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蓝皮书(2023)》是自治区重点科研项目“内蒙古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究工程(2023——2027年)”(以下简称“研究工程”)的阶段性成果,是研究工程的首部著作,也是内蒙古第一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蓝皮书。这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一直以来高度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工作,特别是在2023年出台的《关于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决定》中,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作模范”作为“七个作模范”的一项任务,印发《关于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若干措施》,对各地各领域如何干、怎么干提出了明确要求。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有必要从学术视角研究梳理内蒙古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成效、经验及对策建议,为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贡献内蒙古力量。

  本蓝皮书体现了内蒙古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阶段性成效,体现了内蒙古贯彻落实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提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政治自觉,体现了内蒙古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的生动实践,体现了内蒙古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有益探索,体现了内蒙古办好两件大事的责任担当。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力争为各地各部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各项工作提供智力支撑,探索回答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努力回应在新时代如何更好呵护“模范自治区”的金字招牌。

  本书除了在贯彻铸牢主线的具体工作方面提出一些研究性建议以外,还在打造“北疆文化”品牌方面提出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全方位多视角研究格局、形成研究合力、加大宣传传播力度等方面的建议举措,这将为2025年自治区党委组织开展的“六个行动”之一的“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提供一定的启示和思考。

  北疆新闻记者:今年内蒙古粮食产量突破4000万吨,持续保持全国第六位,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作出内蒙古的贡献。请问下一步我们该采取什么措施持续稳产保供粮食安全?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韩成福:

  今年内蒙古粮食产量突破历史性成就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在党中央的大力支持下,自治区党委、政府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下一步建议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大力培养粮食生产新型主体,加快补充粮食生产后继劳动力,逐步提高粮食生产的规模化。目前,自治区粮食生产劳动力年龄偏大问题突出,所以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优势,大力培育新型劳动者,尤其结合粮食生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培育懂技术、会经营管理的、会销售的新型粮食生产队伍。

  二是围绕蒙东地区坡耕地浸湿沟进行综合治理,建议出台相关政策,运用10年时间彻底改变浸湿沟和河道冲毁黑土地问题,夯实粮食持续稳产增产“根基”。由于近几年粮食主产区兴安盟、呼伦贝尔市、赤峰市的降雨量偏大,所以坡耕地侵蚀沟和河道越来越宽、越来越深,黑土地被冲刷现现象突出,这个急需加大治理。

  三是持续加大投资力度,加快推进黑土地质量提升行动,通过科学技术大力改善黑土地质量,从而实现黑土地质量提升和粮食稳定增产。由于粮食主产区通辽市、兴安盟、呼伦贝尔市、赤峰市的土地耕种比较粗放,尤其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后出现土地板结情况,所以,需要科技手段提高黑土地质量,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目标。

  四是在充分调动粮食生产积极性上下功夫,稳固粮食生产的良好局面。其一,建立保障粮食生产主体利益稳定增长机制,确保粮食生产者不亏损、稳定收益。其二,进行粮食主产旗县利益补偿方案试点,为建立粮食主产区补偿制度建设积累经验,全方位补偿粮食主产旗县。从而减少粮食主产旗县与比较发达旗县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步解决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加快提高粮食主产旗县老百姓的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这两项工作是保障粮食稳产增产的关键举措。

  五是从国家安全角度加快建设县域层面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提高粮食加工能力,延长粮食产业链,从而提高国家安全战略的食物储备能力,提高农户在粮食产业链上获得更多收益,还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信息来源: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新闻办

编辑:章颖慧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