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准是4.9,首套房5.39,二套房5.88,商业产权5.88以上,以具体购房为准。
近期有存量房利率调整
已预售的房屋在施工中确需变更设计的,标准不得低于预售合同中约定。因结构变更或增加成本需变更房地产价格的,应与预购人协商一致。开发商应在变更确立起10日内书面通知购房者,未接到变更通知或接到通知后不同意变更的,购房者有权退房。 根据《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第20条规定,面积误差比绝对值在3%以内(含3%)的,据实结算房价款;面积误差比绝对值超出3%时,购房者有权退房。购房者不退房的,产权登记面积大于合同约定面积时,3%以内的误差面积,由买房人掏钱补齐,超过3%的部分,由房地产开发企业承担。产权登记面积小于合同约定面积时,误差小于3%的,开发商退钱,误差超过3%的,超出部分要双倍退钱。
1、等额本息还款法“等额本息还款法”又称“月均等额还款法”,目前较为常用,它是在你还贷期限内,以固定的数目每月还贷。也就是说,不仅每年每月本金保持不变,而且每年每月利息保持不变。等额本息的特点是:整个还款期内,每个月的还款额保持不变。贷款人可以准确掌握每月的还款额,有计划的安排家庭的开支。计算公式:总利息=月还款额*贷款月数-本金。月还款额=本金*月利率*[(1月利率)^n[(1月利率)^n-1]。式中n表示贷款月数,^n表示n次方,如^240,表示240次方(贷款20年、240个月)月利率=年利率12。2、等额本金法本金在整个还款期内平均分摊,利息则按贷款本金余额逐日计算。每月还款额逐渐减少,但偿还的速度是保持不变的。这种方式比较适合于还款初期能力较强、并希望在还款初期归还较大款项来减少利息支出的借款人。计算公式:月还款额=本金n剩余本金*月利率;总利息=本金*月利率*(贷款月数20.5)。
不行,征信不能出现连三累六的逾期。也可以给银行沟通
您好,这个跟您房子买的房子产权性质有关,很是否贷款没有关系
等额本金吧,相对合适一些
一般整个交易流程需要1个月左右
这个具体以公积金管理中心为准,一般会给你说最长放款周期,具体要看额度等等因素
你好,利率基本都是一样的
这个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定的,贷款的时间越长,每个月的还款压力相对于压力小点,总共的还款利息多一些,贷款时间20年比贷款30年,每个月的还款压力大,总共的利息少一点
业主这边更快时间内能收到按揭款,对业主这边是没有任何影响的
你好,这个主要还是看合作的银行,现在银行储蓄充足放款审批还是比较快的
,市公积金中心未对住房公积金提取政策进行调整。
没有。现在银行贷款政策宽松。
如果可以用公积金,肯定用公积金好一些
开发商应该按照约定的时间交付房屋,这是开发商的主要义务。如果开发商没有按期交房,买受人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一,开发商不能按期交房,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没有履行的,买受人可以解除合同;第二,逾期交付,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没有履行的,买受人不解除合同,可以请求开发商承担违约责任; 第三,逾期交付,经催告后开发商在合理期间内交付的,不能解除合同,但是可以请求承担违约责任。 需要注意的是,买受人享有解除权的必须在法定期间内行使,不行使的,解除权就消灭。
房贷正常都是可以贷到30年,最长年龄可贷到70岁 具体看每个银行跟商业或公积金贷等。
还没放款就没通过,得等银行放款才可以。
组合贷款提前还款,公积金部分带身份证、还贷卡(预存还款额)到公积金中心窗口办理;商业贷款还款请向贷款银行电话预约办理。
住房公积金是单位及其在职职工缴存的长期住房储金,是住房分配货币化、社会化和法制化的主要形式。目前用户可根据自身不同情况,在一次性还款法、停还若干月法和逐月还款法等三种不同的提取还贷方式中选择。 1、一次性还款法是指用提取的住房公积金余额一次性归还贷款余额后,借款人按照提取还贷后的剩余贷款本金和剩余还款期限重新计算的月还款额继续按月还款。 2、停还若干月法是指用提取的住房公积金余额一次性归还贷款余额后,根据提取的公积金余额与当前月还款额的倍数取整后停还相应月数,停还月数不得超过12个月(即使提取还贷的公积金余额大于12个月的月还款额,停还月数也不得超过12个月)。停还结束后借款人需继续按月还款。停还期内产生的欠息,不收罚息,不计复利,在停还结束后的月还款中逐月扣还。 3、逐月还款法是指每月直接从委托人公积金账户中提取用于归还当月贷款本息的金额的办法。提取的公积金金额不足时,委托人应及时补足其还款金额。 客户采用一次性还款法和停还若干月法,每年只可提取一次住房公积金用于还贷,具体时间以《委托书》的约定为准,提取金额不超过划款时住房公积金贷款和商业性住房贷款的贷款本金余额及利息之和。
可以提前还款,也可以还部分,只要向银行提前预约就可以了
可于每月10-16日期间工作日(春节月份另行安排),持本人身份证和还贷卡到公积金中心窗口(贷款在三县的到县管理部)办理。每年不超过1次,累计不超过3次,每次不低于1万元。